新闻 微电影作品展 科普 中医药养生 康养 专家访谈 活动 图书精选
健康护理网>>

莫让医护带着“强压”上战场

2020-03-12 15:16:55 来源:医院管理论坛报
进入移动版,省流量,体验好

医院管理论坛报记者 韩敬

受访专家 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心理健康宣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Ⅲ科主任 徐顺生

专家介绍

徐顺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Ⅲ科主任,主任医师,教授,湖北省精神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,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心理健康宣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常委,中国高教学会保健医学会心理卫生专委会副秘书长,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康复委员会委员,湖北省睡眠研究会睡眠与临床心理专委会主任委员,湖北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湖北省精神医学会儿童精神病学组副组长。
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,全国、特别是湖北武汉的医护人员勇敢站在了抗疫第一线,他们的工作强度之大、面临风险之高,都是常人无法体会、想象的。在物资匮乏、人手紧张、疫情发展迅速的残酷现实面前,他们的身心状况如何?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心理健康宣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Ⅲ科主任徐顺生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多次表示:一线医护人员已身心俱疲,在超负荷强撑!徐顺生在给出专业的心理干预、疏导建议的同时,呼吁院方合理排班,为一线工作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和饮食营养保障。

压死骆驼的,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

“真的快受不了了,一天来这么多人,不吃不喝、24小时不间断工作也救不过来呀!”几天前,武汉一位医生在难得的休息空隙突然大声痛哭,“发疯一样的哭,整个人的情绪几乎崩溃。”徐顺生说,医护人员的心理创伤,远比大家看到、听到的更严重。

“他们可以不吃不喝不上厕所,也可以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,但抬眼看去,依旧是挤得密密麻麻的待诊病患!疲惫、无力、自责、矛盾……个中滋味,真的是……”说着这些,徐顺生的声音越发低沉,带着明显的心酸与无奈。

突然来袭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,打了武汉医护人员一个措手不及。治病救人是医者职责所在,放弃春节休假,放弃家人团圆,全员上岗待命……他们毫无怨言,并竭尽全力!可,疫情非但没有被很快控制,还出现了医护人员被感染的局面,同时医用防护用品几乎消耗殆尽。“个别医院有医务人员已被感染,其他科室也因防护不到位出现类似情况。疫情开始的时候,信息不透明,大家不知道真相是什么,内心难免犹豫、恐慌,这是十分正常的,医护人员不必因此而羞愧,”徐顺生表示,“随着对疾病的正确认识,医护人员的恐慌情绪会逐渐消除,取而代之或者说让人顾不上恐慌的,是持续紧张和高强度、超负荷的工作压力。”

“特别是在抗疫一线的急诊科、发热门诊、重症医学科的这些人员,他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触大量的病人,工作量剧增,很多都是咬着牙坚持。尽管如此,直到现在,床位紧张的现象仍然得不到缓解。看着众多痛苦等待的病患,医务人员却无力收治、无法解决,这又加重了他们的无力、无助与自责感。”

战役来势汹汹,很多医护人员自来院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,一方面,时间真的不容许;另一方面,他们也害怕传染给家人,害怕亲属为自己担心,如果家人有难处,他们还会因为自己的缺位而难过自责。“一位医务人员曾倾诉,其母亲患有高血压,现生病了需要人照顾可他却不在身旁,想到各医院床位紧张的现实,他更加担心母亲的医治……一边是家人,一边是病患,哪个,他都想竭尽所能做到最好,可现实却又是那么的无力!”徐顺生说。

是的,压死骆驼的,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!犹豫、恐慌,身心疲惫,对工作前景的茫然、无助,对家人的愧疚、自责,以及面对病患无力回天的挫败感……徐顺生说:“这每一项,都侵蚀着医护的内心,让他们备受折磨。”

人心稳、装备足,才能更好地应战

虽然此次访谈的重点是心理干预,但徐顺生向记者表示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医护是主力军,也是冲在最前线的人。只有提供给他们充足的物资,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,才能稳定“军心”,才能尽早取得战役的胜利。

·解除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,家庭有困难的需要安排志愿者协助家庭生活,让医务工作者安心投入工作。

·对于已经在疫情一线工作的医护,合理排班,计划在前,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心理预期;保证睡眠和饮食,提供隔离的休息区和睡眠区。

·对于即将进入疫情一线的医护,进行岗前业务培训和心理应激预防,鼓励一线医护人员采取积极应对应激的方式。

·通过音频、视频等途径,保持信息畅通。及时通报官方、院方和专业组织的疫情通报、医疗指南等信息;同事之间互相交流所见所闻和从事工作的感受与经验;家人和朋友与一线医务人员保持联系,告知“后方”情况,表达关切。

·社会各界应充分接纳医务人员表达的紧张、害怕、焦虑、不满等负性情绪,理解他们的疲惫、无助、身体不适、心理压力,允许他们扛不住了可以撤退。

·院方觉察到有心理崩溃表现的医务人员,应提供积极的心理援助,安排休息调整,或主动安排撤换。

·鼓励有心理困扰和应激症状的医务人员主动求助和自我调整。

医护不是铁打的,更不是神

医护人员一个多月的坚守,换来了一个个患者康复出院的好消息,但同时,还有更多病患涌进医院,寻求帮助。病人太多,床位数却有限,因此,很多病人将自身的怨气、不满,全部转移发泄到为其诊治的医务人员身上:“我生病了,你们为什么不收?”甚至有人将患者放在急诊科门口转身就走。“这些人也是没办法,那医务人员呢?他们怎么办?救肯定要救,但怎么救?先救谁?这些,都是太大的压力。”

“还有的病人认为见到医生就是见到了救星,”徐顺生强调,“面对疫情、面对大量激增的病患,医生早已拼尽全力,有些,真的不是单凭医生、护士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,所以,不要勉强自己。”

对于患者给予的这些压力,徐顺生表示,医护人员大可不必放在心上,“医护是人不是神,也会疲惫,也会有情绪波动。”医护人员要允许自己有一些负面的情绪,觉得委屈时,要正确表达和发泄出来,可以通过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释压,积极向亲朋好友、同事等交谈、倾诉。

如果被感染,如何调节情绪?

健康面前,人人平等。医护人员是救治者,也是血肉之躯,也有被感染的风险。“万一不幸被感染了,保持平和的心态十分重要。”徐顺生强调。

接纳现实。当得知自己被感染后,有的人会表现得十分烦躁,有的人可能会想“如果不来一线,如果不是医生、护士,就不会被感染”。“任何埋怨和后悔都是没有用的,”徐顺生说,“医护更应该明白,埋怨非但对疾病的治疗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,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,从而进一步降低身体免疫力。”以静制烦,是徐顺生给出的首要建议。

制定隔离期间的“生活作息表”。一旦被感染或疑似感染,最少隔离14天,“这时,万不可胡思乱想,应对期间的生活、事项进行合理规划,还可借机规划一下未来的学习、工作等。同时,要努力保持好的睡眠。”

建立网络交流,扩充封闭的心理空间。徐顺生建议,可通过网络和外界保持联系,多与他人倾诉。“此时,亲人的鼓励与接纳十分重要。”

与“非典”相比……

最近,很多人将此次疫情与“非典”相比,那此次心理干预工作与“非典”时期相比有何异同?如何做得更好?对此,徐顺生向记者阐述了他的观点及建议。

行动更迅速,干预更系统全面。有了“非典”、汶川地震、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经验,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各地方的行动都更迅速、更系统。1月27日,国家卫健委印发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》,帮助各地准确理解和规范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。各地心理干预热线也迅速向大众公布。“现在,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心理健康宣教专委会、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,两者心理健康宣教组联合办公,专门撰写一些心理科普类文章,为大众及医护人员服务,”徐顺生介绍道,“心理干预及时、到位了,由此引发的恶性事件自然也就少了。”

参与人员更多、更专业。此次疫情波及人群相对“非典”更多、更广,因此需要更多心理干预人员的参与。同时,我国心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。“而且,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,无论医护人员还是患者、大众,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电话、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求助,并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科学指导。”

重视“一重”“一广”,提前进行干预。确诊患者和医护、防疫人员,受到的心理创伤最重,是心理干预重点人群;普通大众人数最多,是最广泛存在且不可忽视的人群。在徐顺生看来,做好这两类人群的心理指导,是重中之重。“无论何时何地,干预举措必须走在前面!”

(刊发于《医院管理论坛报·现代护理》2020年2月8日7版)


来源:医院管理论坛报
责任编辑:舒雅

相关新闻

电子报
立即打开